![]() |
个人简介Personal Profile
西北大学物理学院光电信息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非厄米拓扑光子学、光场调控和激光技术研究。曾多次荣获 “西北大学优秀教师”称号,入选 “西北大学优秀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2012年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等荣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项目。兼任西安市激光红外学会副秘书长。发表SCI论文近四十篇,获授权专利四项。
团队成员Research Group
团队名称:多维光场调控与应用团队
团队介绍:西北大学物理学院“多维光场调控与应用团队”是一个聚焦于光物理前沿与应用的交叉研究团队。团队核心特色在于围绕“光”这一核心载体,从基础物理特性探索(拓扑光子学、量子光学)、先进操控技术(光场调控、飞秒激光加工)到系统设计与应用(光学成像系统设计、湍流场光检测、太赫兹波技术)形成了紧密衔接的研究链条。 团队现有教师成员包括: 齐新元教授, 廖春艳副教授, 辛国国副教授, 张文静副教授, 田璐副教授. 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与互补性:齐新元教授在拓扑光子学、光场调控及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的研究,为新型光子器件设计、加工与调控提供基础;廖春艳副教授专注于光学系统设计,致力于将前沿光子结构与调控技术转化为高性能光学系统;辛国国副教授的湍流场实验检测与仿真研究,关注复杂介质环境(如大气湍流)对光传输的影响;张文静副教授的量子光学研究,为团队在光场量子特性及探测技术方面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田璐副教授专攻太赫兹技术检测,在特定波段探测与应用领域贡献关键技术。 团队的核心凝聚力在于对“光”的多维度(结构维度、时间维度、量子维度、环境维度)深入理解与协同操控,致力于解决从基础科学问题到面向国家需求的关键技术挑战。 团队的核心凝聚力在于对“光”的多维度(结构维度、时间维度、量子维度、环境维度)深入理解与协同操控,致力于解决从基础科学问题到面向国家需求的关键技术挑战。 发展规划: 1.短期整合与平台建设 (1-3年): 整合现有研究方向,建立共享的精密光学加工、表征与测试平台。重点推动拓扑光子结构设计、飞秒激光精密制造与光场调控技术的结合,探索其在新型光学器件(如拓扑激光器、特殊光束生成器)中的应用。同时,启动湍流环境下光传输特性与补偿策略的基础研究。 2.中期交叉融合与应用拓展 (3-5年): 深化各方向交叉:将拓扑光子学、光场调控理论应用于光学成像系统设计,提升系统抗干扰能力和信息容量;利用飞秒激光加工技术制备高性能、小型化的太赫兹器件;结合量子光学方法,探索复杂环境中(湍流)的光量子信息传输新机制。面向精密测量、大气监测、生物成像等方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 3.长期目标与特色凝练 (5年以上): 形成在“复杂环境光传输与智能调控”、“先进微纳光学制造与应用”等方向的特色优势。致力于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光学系统与技术,如高性能抗湍流成像系统、基于新原理的量子/经典光通信技术、面向产业需求的飞秒激光精密加工解决方案等。加强与产业界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区域与国家光电信息产业发展战略。 该规划强调团队内部研究方向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多维光场”为核心,通过技术互补和交叉融合,逐步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创新的目标,符合团队成员的专长和发展需求。
团队名称:拓扑光子学方向
团队介绍:1) 主要研究人工光学微结构中的新颖物理现象, 物理规律, 为设计和研发新型光子学器件提供理论指导; 2) 结合非厄密拓扑光子学理论研究, 利用有限元法等仿真模拟设计新型光子学器件, 研究其调控光场的机制; 2) 具体应用有: 基于拓扑光子晶体的慢光延迟器, 基于能谷拓扑光子晶体的滤波陷波器; 能谷拓扑光子晶体激光陀螺等。
团队名称:联合培养方向
团队介绍:主要与相关单位联合培养光纤/量子陀螺方面的工程研究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