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 1. 概述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和规划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旅游和文化部“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欧亚太平洋学术网络(EPU)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2项国家级,7项省部级)。截至目前,在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科研项目与论文获奖10余项。积极参加学术团体与开展“智库”服务,受聘为多个专业(工作)委员会委员或理事和国家部委与省市地方专家库专家。

    2. 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成绩

    在自然地理与历史地理等领域连续多年学习和研究的坚实基础上,以人类活动、环境变迁与区域发展作为研究主线,将人文经济因素与自然环境背景有机结合,试图探索基于人文视域的环境变迁与区域发展命题,并充分运用所掌握的野外考察、遥感航拍、实验模拟等方法,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手段,围绕人地关系与空间安全的主线开展地理学交叉综合研究,涉及灾害地理、社会地理(犯罪地理)、旅游地理、城市地理(经济地理)等领域的前沿问题,取得了重要的理论进展,作出了一定的应用贡献。

    研究方向1:灾害地理:历史蝗灾与环境变迁

    基于灾害地理学、历史地理学、GIS和地统计学方法,探索我国东部季风区历史蝗灾的时空演化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及其社会影响,促进史、地、生、灾、经、社等学科的交叉渗透,为探究现代“气候—灾害—社会”之动态巨系统提供历史参考和科学依据。原创提出重建历史干旱的“旱蝗灾异年指数”,精细构建分辨率为半年的蝗灾序列,揭示历史蝗灾的水缘性分布规律,拓展不同地域历史蝗灾时空特征研究。

    该方向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1190)、教育部人文社科(10YJCZH069陕西省自然基金(2009JQ5004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LQG1911持(均为主持人)。相关成果在商务印书馆和Natural Hazards》《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自然灾害学报》《古地理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干旱区地理》等发表及被EIISSHP收录,出版蝗灾·气候·社会专著1部,其中“蝗灾与干旱”作为重要内容获甘肃省气象局气象科技工作奖二等奖,指导研究生刘倩和孔冬艳分获2013-2015年西北地理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奖三项,指导研究生刘倩和孔冬艳获2015年第十二届中国灾害史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两项,指导研究生孔冬艳获2017年西北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研究工作受到历史地理、灾害史与气候学领域同行的关注,2016年受聘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理事,2017年受聘为中国地理学会气候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2:社会地理:拐卖犯罪与社会变迁

    我国拐卖儿童犯罪由来已久,犯罪活动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痛点。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学、犯罪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地理学者介入较晚基于犯罪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国内率先针对全国及重点区域开展地理学综合研究,构建中国拐卖儿童犯罪地理信息系统,揭示我国拐卖儿童犯罪的基本特征,进而探究其演化过程、格局、模式与机理,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对策与建议。

    该方向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1144)、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6YJAZH028)和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6C059)的支持(均为主持人),成果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地理学报》《人口研究《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人文地理》等期刊发表, 指导本科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697029)并优秀结题,荣获2016年西安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省部级,1/3)和2017年第十六次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分会场最佳发表奖”,指导学生颜祥和王会娟分获2013年和2015年西北地理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奖。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社会公益性,2016年入选西北大学“仲英青年学者”支持计划,2016年受聘为西安市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库专家。

    研究方向3:旅游地理:旅游者行为与旅游地风险

    将自然与人文结合,在快速城市化与快速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城市旅游地为研究区,基于树轮实验、无人机、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研究特殊旅游者的时空行为与摄影偏好,旅游活动的环境效应及旅游地风险。原创提出旅游地多岛效应理论DIEs)及其研究框架,这是揭示旅游人地关系、空间分布与演化格局的重要原创理论,进而开展实证优化研究,该方向受到旅游和文化部“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TYETP201558)、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JM5205)的支持(均为主持人)。此外,在经济地理领域,提出了“一带一路”引领下的中国全域开放“π”字型骨架,认为这是我国最高层级的全域开放型经济空间布局。

    相关成果分别被《EPU Annual Report 2011》《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中国软科学》《旅游学刊》《人文地理》《中国旅游评论 2012》等报道,曾获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3年中日韩地理学国际研讨会最佳报告奖,指导本科生苟思远获2015年西北地理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奖,指导研究生梁燕均等先后获2016年首届旅游行为研究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和2016《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获评“会议优秀论文”奖指导研究生杨兰等获2018年第十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2015年入选国家“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受聘为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专家库专家/玉山组组长,2017年受聘为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CNISDE)数字山地专业委员会委员,2018年受聘为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半干旱区地理建设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2019年受聘为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理事及沙漠科学考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19年受聘为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青年学者”,在国家旅游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层面积极发挥“智库”作用。

    研究方向4Any unique topic

    其他任何可以从地理学视角开展研究的有特色有趣味的选题。本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和“Do something special and interesting”的原则,鼓励“秦史蝗”研究组成员大胆尝试和自由探索。

专利

暂无内容

著作成果

暂无内容

科研项目

暂无内容